“大编辑,忙啥呢?” 一位不经常联系的朋友给我发来微信。此时,我正陷入疯狂码字的焦虑中,并不想理他。 “我有个项目想跟贵社合作,我们能聊聊吗?” 我顺手把市场部同事的微信推送给他,回复道:“项目合作的事儿归市场部。” “就这样把几十个亿的大单拱手让人了?”对方发来一个“挑逗”的表情。 “除了码字,我啥也不会,还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吧。” “高能预警,您已掉入能力陷阱啦!”对方又发来一个“无奈”的表情。跳跃在键盘上的手指瞬间悬在了半空。能力是陷阱? 想到我曾亲笔写下的文章,《专注,内向生长的续航力》《做精主业》《唯有专业,方显价值》……“一辈子一件事”,难道错了吗?我发朋友圈感慨。 “应该做的事和实际上做的事,常常是完全不一样的事。”一位学心理的好友这样给我留言。能力,是完成一项任务所体现出的综合素质。每个人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不同的,因此,人们只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。 记得小时候学跆拳道,因我属高瘦型,同等重量级别的对手大多比我矮很多。为了优势最大化,我主攻“下劈”。有那么几次,我确实尝到了甜头,并自诩能力担当。然而,当一个同样身形却又擅长其他动作的选手与我比拼时,我所谓的优势全部成了硬伤。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路径依赖,一旦你做了某种选择,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,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,并让你无法轻易走出。由此可见,一个人能否持续成长,取决于他摆脱“能力陷阱”的能力。 诚然,术业有专攻,这是每一个职场人的生存法则。遗憾的是,多数人无法在冲突中增加活力、在复杂中拓宽延展性。任何人和组织都是在时代的“静水”中成为“流石”,之所以你误把专业当“静水”,盖因你缺乏自我否定的哲学意识。 秦昭襄王派山西人李冰父子去四川做太守,可这位李冰并没有好好“施展”当官的能力:一会儿教蜀人造井渍盐之法,成了盐祖;一会儿潜心治水,开出千年都江堰。可谁又能说李太守不是一个好官? 做事是行而下之器,做事的精神是形而上之道。专业能力不该是一种格式化的洁癖。“为善最乐”是存量,“我愿再做”是增量。以“会做”的事喂养人的精神,用该做的事达成增强现实。学者杨杜说:我知故我富,善知故我强。 由此,人应以否定的形式来肯定自身,在自我异化中实现自身价值,这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有本性。在海尔董事局大楼的入口处,迎面可以看到一件长9.5米的花梨木雕刻。雕刻名为“静水流石”。这个名字的寓意来自于“赫拉克利特定律”:河流在变,踏入河流的人也在变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