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快捷登录

破局·重塑,组织变革对企业的影响

2021-12-7 11:15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8836| 评论: 0|原作者: 崔巍|来自: 人力资源杂志

摘要: 《人力资源》杂志每天8:18分在这等你。看文章前要提醒大家,如果不点“在看”或没有星标,可能就会和我们失联了!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看到优质内容,请点“在看”或者【星标】在纷繁变化的市场环境下,作为汽车新零售 ...
第 2 页



2019年起,从人力系统和业务系统打通的那一刻开始,我们就极力推动着技术部门,跟我们一起围绕数字化转型,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,从产品的原型设计到测试、到上线,我们建立了一套“数据源、数据建仓(挖掘、分析)、数据管理与数据可视化”的四维一体的模式。可以说,公司80%以上的决策,最后都是通过我们的数据模拟和推演结果得来的。


众所周知,每个行业市场都有淡旺季,我们也不例外,加上2020年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,给很多企业,包括我们都带来了极其严峻的考验。但正是因为我们提前建立了“多元化用工优化”的防御措施,以及“让数据说话,以数据推动决策”的机制,我们在这次疫情的大潮中,不但成功地软着陆,而且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实力。



记者:是的,疫情让我们失去很多,也让我们懂得很多。听了您刚才的分享,我深刻感觉到,优秀的HR能给公司带来的正能量是多么巨大。前面我们一直在讲未雨绸缪,那么能讲一讲未来的规划吗?


朱剑:实际上,这也是我想分享的第三个阶段。2020年肆虐的疫情给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,中国对此次疫情的防控堪称全世界的典范,所以在此,我们要感谢党和国家做我们的坚强后盾。


防控疫情的战斗还在继续,在这期间,我们公司一直冲锋在最前线,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使命——让每个人轻松拥有一辆车。可以说,这不单单是拥有一辆车,更像是给身处后疫情时代的人们送去的一份安全保障。因为,一个私密的交通工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断疫情的传播,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。所以,在这期间,公司做了大量的市场公益活动,也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前端队伍的稳定性。


当然,凡事都有两面性,公司同时也遇到了一定的成本压力。经过反复的推演和讨论,公司做出了两个重大的决定。一是,关闭一部分绩差门店;二是,做轻总部。针对第一条,很多人都能理解,但是做轻总部,这无疑对很多人是一个晴天霹雳,于是内部出现了离职潮。就在此时老板找到我,希望我能破局重塑。


经过跟各部门负责人的磋商,并在进行了详细的盘点诊断和员工沟通之后,我们找到了员工的核心诉求和痛点。一是对公司发展的信任,留下来的大部分人,都是对公司仍然保存着最初信任的员工。二是员工个人的基本诉求,即收入保障和职业发展。


我们对此做了清晰规则并进行了有效充分的沟通,我们迭代了现有的职级体系和晋升规则,让每个人都清晰自己晋升的道路和标准,经过实践落地,真正实现了政策制度透明化、维护了“能技控,不人控”的原则。


我们公司大力推动绩效文化的落地,推动目标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,而是为了让上下级的沟通常态化的一个过程管理,并在公开透明的集中下,选拔优秀的人才。在与各部门领导和员工代表进行了多轮的沟通并达成一致后,我们推动了绩效的全盘落地。在此期间,组织管理中心的小伙伴们自编自导了一部《三国绩效传》,并邀请各部门的人员进行配音和角色扮演。同时为了让绩效文化更加生动,我们前后组织召开了不下20次绩效共创会,让大家参与绩效、讨论绩效、热爱绩效,也让绩效中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感觉到,绩效原来是可以有温度的。


此外,人才发展部负责人徐总还注入了新构架和新模式,实施并推动“三角”战略的全面人才发展通道。公司启动了内部讲师制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学习平台,以交流分享的沙龙形式及体验式的员工拓展,既让一部分愿意上台分享的员工演练了一把台上的风采,也让没有发言的员工,分别在业务领域、通用能力、领导力等维度得到了相应的收获。由此,我们打通了人才发展的双规通道,以及更重要的是,人才交流机制的完善和规则的互通渠道。



记者:通过您上述的分享,我们了解到徐总您在推动人才发展的过程中,实施并推动的是“三角”战略,能否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?


徐星:每个公司都对人才发展有着不同的诠释和理解。在实践过程中,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:所谓人才,其实就是通过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,为企业各个端口输送最适合的人才,给现有组织中的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,为未来积累更多有潜力的多功能人才力量。


我们的“三角”人才战略,是参考了三角形最稳固的基本原理,也是我们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地摸索和搭建出来的。我们虽然是HR,但我们一直贴近业务,关心业务所关心的事,协助业务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。在运用过程中,我们又把“三角”战略分为“大三角”和“小三角”。


所谓“大三角”,其实就是我们现有的组织架构体系。在“大三角”架构模式下,公司逐步形成了人力中台、业务中台、业务前台的稳固发展形态。它的主要作战模式是:


第一,人力中台和业务中台与业务前台之间分别直接架设一座桥梁,这样做可以将业务战略和人才战略通过这两根桥梁双向传达和落地;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,这两根桥梁有效地将不同的标准和执行步调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融合;而在执行沟通的过程中,这两根桥梁更是直接消除了沟通的障碍,让信息、规则传递得更加畅通无阻。


第二,人力中台和业务中台之间同样架设了一根桥梁,形成互补。正所谓桥坚则路广、城固。当前方遇到问题或者需要寻求帮助的信号发起时,人力中台和业务中台则会自动立即响应,并形成一个个虚拟专项小组,共同为前方提供支持和问题的解决方案。


第三,虽然我们称它为“三角”战略,其实这也是一个“闭环”。我们在推动战略落地的时候,常常会去构建一个又一个“闭环”。而这个“闭环”的核心,恰恰就是我们的人力中台、业务中台和业务前台。


“小三角”其实有多个维度下的内在含义和组织体现。


第一,“小三角”模式下的“一岗多能型”的复合型人才。这与传统意义上的T型人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,我们培养的不单单是同领域下的多能人才,而是跨越多个领域的多面型人才。每一个HR都可以提出立项,组织人员,输出结果,形成“小三角”作战团体。他们不仅要懂得处理人力的各大模块的工作,还要深刻了解业务,这样,HR才能真正地助力业务的发展,真正成为“呼之则来,来之能战,战之能胜”的主力军。在实施过程中,他们可以通过人力中台、业务中台赋能的工具,将前端的信息、需求甚至问题进行有效的过滤和转化。其中,一部分问题会直接“消化”在前线;一部分新生需求或问题则会及时进行传递,并在大家的共创沟通中,由中台形成标准化的建设方案,再投放到前端。


第二,“小三角”模式下的“三角作战团体”。就拿我们组织管理中心来说,我们尝试过六大模块运营模式,那时候,人多,流程复杂,模块墙很高,不但成本高而且效率低下;后来,逐步演变为三支柱模式,但这也大大局限了人力内部人员的发展和能力提升,尤其是SSC人员很难做成COE的角色,而BP想要去做SSC,也很难;但自从我们模糊了职能,模糊了角色,形成了一个“三角作战团体”之后,我们的队伍就逐渐变得少而精,而需求来临的时候,我们的人员也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在单独作战,而是一个有机融合的作战团队。截至目前,我们持续在推动的培训、绩效、激励等项目,采取的均是这种“三角作战团体”的模式。从结果来看,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,因为这不仅对整体业务有很大的推动,提升了人效和资源对接的速度,而且对于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,都是非常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的体验。


类似的小三角,其实还有很多,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。俗话说,最好的教育,就是寓教于乐;而最好的激励,就是让每一位成员都有一个发挥能力的平台,每个人都成为项目的Owner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我们为公司的未来积累了大批高潜人才。


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“《人力资源》杂志”立场。
12

路过

雷人
1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1 人)

本文导航

返回顶部